在開始寫程式碼之前,我們不妨先退一步,了解一下 Python 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它時,會覺得語法簡單、學起來輕鬆,甚至比英文還好懂,但這一切並不只是偶然,而是因為它的設計哲學,從一開始就注重「簡潔、可讀性」這些特質。
Python的誕生
故事要從 1989 年的聖誕假期說起。當時荷蘭程式設計師 Guido van Rossum 在研究一個叫做 ABC 的語言,他覺得那門語言的想法很棒,可是實際使用上卻有很多限制。於是他決定自己動手,設計一個更好用、更靈活的語言。1991 年,他釋出了第一個版本 Python 0.9.0,從此便開啟了一段程式語言界的傳奇。
名字的由來
有趣的是,Python 這個名字並不是來自動物「蟒蛇」,而是致敬英國知名的喜劇團體 Monty Python。
Guido 希望這個語言能夠保持一種幽默、輕鬆的氛圍,而不是冰冷嚴肅的工具。這種文化基因一直延續到今天,也讓 Python 社群有別於其他程式語言。
Python 之禪(Zen of Python)
說到 Python,就一定要提到它的核心信念 —— The Zen of Python(Python 之禪)。在 Python 互動式環境裡輸入 import this,你會看到 19 條程式設計哲學,例如: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優美勝於醜陋)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簡單勝於複雜)
「Readability counts.」(可讀性至關重要)
這些原則看似抽象,但其實完全滲透在語言設計裡。例如,Python 強調縮排規則,迫使程式碼清晰易讀;它也提供了豐富的標準函式庫,讓開發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完成任務。
也正因如此,Python 在過去三十年間逐漸擴展到各種領域:從最早的系統工具、學術研究,一直到現在的 人工智慧、資料科學、網站開發、自動化腳本。它已經再不只是「寫程式」的語言,而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幾乎無所不能。
---by Ricky